【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】上海自贸区获批之后,谁将成为下一个自贸区?各方密切关注。不过,下一个自贸区的诞生恐怕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。媒体报道称,中央高层对于各地热情申报自贸区“不甚满意”,愈演愈烈的申报热潮已被紧急叫停,并打回重新审查。不过,上述消息目前尚未得到相关部委的证实。
据了解,上海自贸区获批之后,从南到北,从沿海到内地,全国多地涌现起申报自贸区的热潮。有专家表示,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“试验田”,而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的还是跑马圈地和优惠政策这一套东西,违背了中央的初衷。
自贸区申报热情高涨
十八届三中全会的《决定》指出,“要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,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(港)区。”这样的表述,让不少地方产生了联想。于是,“自贸区”开始成为继经济特区、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保税区等之后,又一个深受地方政府青睐的新平台。
据不完全统计,在2014年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,明确写到要申报自贸区的有20多个,这还不包括广西凭祥沿边自贸区,长沙文化创意自由贸易区国家试点等。
越来越长的自贸区申报名单,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“开发区热”。借着邓小平南方讲话的热潮,自1992年开始,在短短几年时间里,各地兴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、高新技术开发区、经济合作区、出口加工区、外商工业区、贸易保税区、金融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大量涌现。
据统计,至上世纪90年代末期,全国除由国家部、委、办批准的开发区达近200个之外,各省、市、县批准的开发区数目高达6000余个。尽管大部分开发区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巨大的正面带动作用,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条件不成熟的开发区匆匆上马,结果留下了不少至今都难以解决的后遗症。
不过,从各省上报的自贸区方案中不难看出,大部分还是沿用老开发区、新区、产业园申报的旧资料,有些东西甚至是起草于90年代,每过个几年就改一改名字和数据换张脸重新被提交上去。方案中自贸区与当地经济的结合点甚少,几乎就是两张皮。而且如同本科生的论文一般,大家抄来抄去都抄到了同一篇上,申报方案中最重要的部分都差不多。
“这一轮开放的‘班车’,无论如何不能再落下。”采访中,一位西部地区地方官员的表白,既显示出各地方申报自贸区的急切,也透露出本轮自贸区热背后的缘由——除了高调宣布追求改革的姿态,更多则是“排队占位”的攀比心理。
“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,起码在新一轮的开放平台上不能落后于别的地方,这是现在不少地方的真实心态。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表示。
采访中,商务部国际贸易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也表示,以前探索改革开放设立特区、开发区,建试点的经验表明,试点的地区往往发展快,而且不光当地受益,地方官员提拔也快,“因此,在此次自贸区申报热潮中,依然充斥着唯恐落于人后、将来在政策上吃亏的思维。”
为了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,各地可谓下足了功夫。一方面,频频到北京“跑部”,“拜访沟通”,以求得各部委表态和答复;另一方面,在各个场合强调自身的“特色”和“优势”。
例如,作为毗邻日韩的地区,青岛强调的是中日韩合作;而渔业资源丰富的浙江舟山则强调海洋经济;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主打的是“对台自由贸易园区”;靠近东盟的广西试图打造“中国-东盟自由贸易区”;连接中亚的新疆则正在讨论设立“中国-中亚自贸区”;重庆则希望自己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高地,因此申请成为“内陆自贸区”……